
可控避雷針工作原理:
雷云對地面物體放電不外乎以下兩種方式:上行雷閃和下行雷閃,一般來說,下行雷閃時,先導自上而下發展,主放電過程發生在地面附近,所以電荷供應充分,放電過程來的迅猛,造成雷電流副值大,陡度高;上行雷閃,一般沒有自上相下的主放電,它的放電電流由不斷向上發展的先導過程產生,即使有主放電因雷云向主放電通道供應的電荷困難,所以放電電流副值小,且陡度低。請登陸:輸配電設備網 瀏覽更多信息。
系統特色:
根據尾部帶金屬線的火箭比高層建筑更容易引發上行雷的經驗分析得出,要成功地引發上行雷,針頭需要達到以下要求:在引發的上行雷發生之前,針頭附近的空間電荷應盡量少,以便于自主針針尖向上發展放電脈沖。當需要引發上行雷時,針尖處的電場強度應足夠高,以迅速產生放電脈沖。
保護特性:
為了驗證可控放電避雷針是否達到設計目的,我們用正極性操作波和直流分別進行了一系列試驗。
在等同條件下用正極性操作波放電獲得的可控放電避雷針與富蘭克林避雷針的保護曲線。試驗時模擬雷云電極離地面高度為8.5m為了嚴格的考核可控避雷針的保護性能,操作波試驗時沒有附加直流電場,可控放電避雷針的保護特性明顯優于富蘭克林避雷針,就主要參數繞擊概率和保護范圍而言,是令人滿意的。
1、繞擊方面
可控放電避雷針有一個相當大的幾乎不遭受繞擊的保護區域。例如當繞擊概率不大于0.001%時(顯然在這樣的繞擊概率下,被保護對象遭繞擊的可能性時相當相當小的)保護角高達55°,相比之下富蘭克林避雷針實際上幾乎沒有不受繞擊的區域。
2、保護范圍
當被保護對象遭受繞擊概率允許達到0.1%(目前規程規定的允許值)時,可控放電避雷針的保護角達到66.4°,而富蘭克林避雷針保護的保護角遠遠低于此值(因此,在雷電活動強的地方沿用富蘭克林避雷針保護是筆經濟的,被保護物遭雷擊的可能性也還存在)
可控放電避雷針運行觀測及效果:
可控放電避雷針的雷電流較小,運行中須監測雷電流幅值+現場無源時可用磁鋼棒,雖然誤差較大,但可滿足觀測基本要求。為滿足雷電流不同幅值的測量靈敏度,應選2個支架測孔,其測孔中心與載流體中心的距離(測距)一般分別取5、10 cm。可控放電避雷針與地之間串聯一放電計數器記錄超過50A的放電電流次數。
型號及保護半徑:

可控放電避雷針的主要技術參數及安裝要求:
(1)、避雷針安裝高度h低于200米時,保護角65°,地面保護半徑2.14h;距離地面高 度hx處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為2.14(h-hx)。
(2)、主放電電流的平均幅值I<7kA;
(3)、主放電電流的陡度≤5kA ?us;
(4)、基本消除雷閃時產生的感應過電壓,安全釋放入大地;
(5)、繞擊概率(不大于十萬分之一時)的保護角為55°;
(6)、接地電阻合格:一般地區接地電阻不大于10歐姆(≤10Ω);高阻區及無人區的接地電阻不大于30歐姆(≤30Ω);
(7)、抗風能力:風速>50m/s;
(8)、安裝方便,使用期內免維護;
(9)、安裝高度應高出鐵塔處,并使架空地線處于保護范圍內。升高支架與鐵塔連接可靠,并能承受當地氣象條件的風荷。
適用范圍:
產品適用范圍:變電站、高壓輸電線路、高層建筑、獨立金屬桿的頂部、無線通訊基站、易燃、易爆物品倉庫、化學品、雷達站、油庫、氣象臺、軍事基地、礦場等。
可控放電避雷針的結構:
可控放電避雷針由接閃器針頭、接地引下線導體、接地裝置構成一套保護系統。它的針頭不再是單針,而由主針、生態環、貯能裝置組成。
如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