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4月10日 16:33廈門科拓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點擊量:65
河南洛陽停車場運營管理解決方案:智能化與精細化雙輪驅動
河南洛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工業城市的交匯點,近年來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截至2024年底已突破69萬輛,而中心城區實際停車位僅53萬個,缺口達16萬個。這一矛盾在旅游旺季尤為突出,龍門石窟、白馬寺等景區周邊道路常因車輛滯留導致交通癱瘓,傳統人工管理模式難以應對高頻次、高密度的停車需求。與此同時,路內泊位周轉率低、收費不透明、設備老化等問題也制約著城市交通效率提升。
1.全域停車資源整合與動態調控
洛陽通過構建“配建停車場為主、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泊位為補充”的三級體系,推動停車場智能化改造。例如,在中心城區730個停車場部署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車位狀態、車流數據,接入“城市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實現8.2萬個泊位的動態監控與調度。該平臺整合路內、路外停車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入口向市民提供車位查詢、預約導航、無感支付等服務,注冊用戶已超65萬。
2.路內泊位精細化管理
針對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停車矛盾,洛陽在23個路段施劃2400個免費夜間泊位(19:00-次日8:00),并取消城市區路內泊位夜間22:00-8:00收費。同時,采用“地磁+高位攝像頭”技術,對2.8萬個路內泊位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車輛自動識別與計時收費,有效提升泊位周轉率30%以上。
3.立體停車場與臨時資源挖潛
為緩解空間不足,洛陽建成智能機器人式、垂直升降式等220個立體停車場,新增泊位5.69萬個。在重大節假日,協調80家機關事業單位開放內部車位4395個,并在景區周邊增設臨時停車場,如第41屆牡丹文化節期間新增1.5萬個臨時泊位,通過“停車指南”媒體發布與現場引導牌設置,提升資源利用率。
1.全流程托管與降本增效
引入第三方運營機構,對停車場實施“設備維護+人員管理+數據分析”一體化托管。例如,通過云坐席系統實現7×24小時遠程監控,減少現場管理人員配置,降低人力成本40%以上。同時,運用AI技術自動識別異常事件(如車輛滯留、設備故障),生成預警工單并推送至運維人員,響應效率提升60%。
2.標準化服務與合規管理
建立“四統一”管理規范:統一公示牌、統一服裝、統一工作證、統一發票,杜絕亂收費現象。在景區周邊停車場,通過“文明停車服務卡”與柔性執法,對輕微違停以教育為主,嚴重違規行為聯合市場監管、交警部門查處,保障游客權益。
3.增值服務與用戶體驗優化
結合城市旅游特色,推出“停車+”服務:在龍門石窟等景區,將車位信息與導航軟件聯動,游客可提前規劃停車路線;在商業綜合體,通過積分兌換、錯峰優惠等策略引導車流,提升商戶客流量。此外,試點“車位共享”模式,鼓勵居民錯時開放私有車位,進一步盤活存量資源。
1.核心技術支撐
洛陽智慧停車平臺采用“物聯網+云計算+AI”架構,通過5G網絡實現設備數據秒級回傳,支持百萬級并發訪問。例如,在龍門石窟部署的5G智能停車系統,可實時傳輸車位狀態至路面大屏與導航軟件,游客可精準定位空閑車位。
2.功能模塊設計
車位管理:支持車位級實時監控、預約鎖定、電子圍欄等功能,確保資源高效利用。
收費結算:集成無感支付、電子發票、月卡線上辦理等服務,繳費效率提升70%。
數據分析:通過車流熱力圖、周轉率報表等工具,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例如,某商業停車場通過分析高峰時段數據,優化車位分配策略,營收增長15%。
應急調度:在及端天氣或重大活動期間,平臺自動調整車位分配,優先保障應急車輛通行。
1.現階段成果
通過智能化改造與托管服務,洛陽中心城區停車秩序顯著改善:路內泊位周轉率提升至85%,違停投訴量下降50%;景區周邊交通擁堵時長減少40%,游客滿意度達92%。此外,平臺累計減少碳排放約1.2萬噸/年,助力綠色城市建設。
2.未來發展方向
技術融合:探索5G+V2X技術在停車場的應用,實現車輛與基礎設施的協同調度;試點無人機巡檢,提升異常事件處置效率。
法規保障:推動《洛陽市停車管理條例》立法,明確停車場規劃、管理與處罰標準,為智慧化轉型提供法律支撐。
生態構建:加強與新能源充電、共享出行等領域的合作,打造“停車-充電-出行”一體化服務鏈,助力城市交通低碳化發展。
洛陽停車場運營管理的創新實踐,為同類城市提供了“數據驅動、服務升級、生態協同”的可復制經驗。通過智能化與精細化雙輪驅動,不僅破解了停車難題,更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與居民生活品質。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政策完善,智慧停車將成為洛陽建設“全國文明點范城市”的重要支點,為千年古都注入現代活力。歡迎咨詢科拓智慧停車關于河南省洛陽市住宅小區、酒店旅館、購物商場、學校園區、辦公大樓、醫院診所、政府單位、旅游景點等場景的停車場運營管理解決方案、托管服務和系統平臺等業務。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www.3121000.com)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