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炸雞不僅僅是一道菜肴,更是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食客們鐘愛的美食,還是社交、體育和娛樂活動的常客,炸雞與冷啤酒的搭配,被稱為“chimaek”,已經成為了韓國人社交娛樂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韓國炸雞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人力短缺問題,于是一款會做炸雞的機器人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韓國的炸雞市場是繼美國和中國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價值約7萬億韓元(約53億美元),但由于韓國的出生率低,因此面臨迫在眉睫的人口災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正在各行各業開始產生影響。
韓國政府在去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由于餐飲行業的工作時間長和工作環境壓力大,大約54%的食品服務企業表示難以找到員工。傳統的韓式炸雞制作過程需要復雜的腌制和二次油炸,使其具有標志性的酥脆外觀,這種加工方式會比美國快餐連鎖店更加復雜,從而產生額外的勞動力,還需要工人長時間接觸高溫油炸,這使得該行業的勞動力更加短缺。
一位38歲的企業家kang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使用機器人制作炸雞。目前,她的機器人炸雞餐廳已經在韓國開設了15家分店,以及新加坡的1家分店。
她的機器人廚師是由一個簡單而靈活的機械臂組成,能夠在短短兩小時內煎炸100只雞,這個任務通常需要大約5個人和多個油炸鍋來完成。
在kang的機器人炸雞餐館中,機器人廚師以一絲不茍的方式處理著整個炸雞制作過程,從將雞肉浸入油中,翻面均勻煎炸,再到將雞肉取出至酥脆程度,這些機器人都能勝任。并且機器人在炸雞制作過程中具有實時監控油溫和氧化水平的能力,這確保了口味的一致性和出色的衛生狀況。
Kang說:“我們現在可以自信地說,我們的機器人比人類炸得更好。”,機器人不僅可以更高效地制作雞肉,還可以使炸雞變得更加美味,并且在不同的門店里品嘗的炸雞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機器人炸雞不僅僅是一項商業運營的創新嘗試,還意味著韓國正在食品行業加速科技賦能。早在2010年開始,韓國就已經排名工業機器人密度第一,新加坡次之,作為一個全球主要半導體出口國,韓國也在尋求其他領域的轉型。
目前,韓國的食品科技產業擁有次日雜貨配送應用程序Market Kurly、“純素雞蛋”等初創公司,價值已經達數百萬美元,就連韓國的三星電子也在試圖加入這一行動,最近推出了一個叫“三星食品”的人工智能個性化食譜和膳食計劃平臺,有八種語言版本。
首爾國立大學食品科學教授Lee Ki-won表示,韓國的食品科技產業有巨大的潛力,未來有可能成為韓國的主導產業。
但食品科技也不乏失敗的例子,2023年6月,一家融資大約5億美金的機器人披薩公司Zume宣布倒閉,公司在運輸車上安裝機器人制作披薩,嘗試讓客戶們享受外賣服務的同時吃上新鮮出爐的披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