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經伊蚊傳播,以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開始在坦桑尼亞證實了基孔肯雅熱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近年在印度洋地區造成了大規模流行。
一、傳播途徑: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主要通過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傳播。實驗室內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報道。
二、人群易感性:人對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現為顯性感染或隱性感染。
三、臨床表現:本病的潛伏期為2~12天,通常為3~7天。
1.急性期
(1)發熱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戰、發熱,體溫可達39℃,伴有頭痛、嘔吐、食欲減退,淋巴結腫大。一般發熱1~7天即可退熱,有的病人約3天后再次出現較輕微發熱(雙峰熱),持續3~5天恢復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結膜充血和輕度畏光的結膜炎表現。
(2)皮疹80%的患者在發病后2~5天,軀干、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皮疹,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間皮膚多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癢感。數天后消退,可伴有輕微脫屑。
(3)關節疼痛發熱同時,多個關節和脊椎出現疼痛、關節腫脹,可伴有全身性肌痛。關節痛多為游走性,隨運動加劇,晨間較重。病情發展迅速,往往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關節功能喪失,不能活動。主要累及小關節,如手、腕、踝和趾關節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的劇烈疼痛是本病的特點。關節積液少見。X線檢查正常。
(4)其他極少數患者可出現腦膜腦炎、肝功能損傷、心肌炎及皮膚黏膜出血。
2.恢復期
急性期后,絕大多數患者的關節疼痛及僵硬狀態可*恢復。部分患者持續性關節疼痛和僵硬可達數周至數月,甚至3年以上。個別患者留有關節功能受損等后遺癥。
四、檢查:
1.一般檢查
(1)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多為正常,少數患者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輕度降低。
(2)生化檢查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
(3)腦脊液檢查腦膜腦炎患者腦脊液檢查符合病毒性損傷的改變。
2.血清學檢查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采用ELISA、免疫層析等方法檢測,捕獲法檢測IgM抗體的結果較為可靠。一般情況下,發病后第1天出現IgM抗體,第5天多數患者呈陽性。
(2)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采用ELISA、免疫熒光抗體測定(IFA)、免疫層析等方法檢測。一般情況下,發病后第2天出現IgG抗體,第5天多數患者呈陽性。
3.病原學檢查
(1)核酸檢測采用RT-PCR和Real-timePCR等核酸擴增方法檢測。一般發病后4天內在多數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
(2)病毒分離采集發病2天內患者血清標本,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分離。
五、診斷:
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資料。生活在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或12天內有疫區旅行史,發病前12天內有蚊蟲叮咬史。
2.臨床表現。急性起病,以發熱為剛開始的癥狀,病程2~5天出現皮疹,多個關節劇烈疼痛。
3.實驗室檢查。(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2)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3)從患者標本中檢出基孔肯雅病毒RNA;(4)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基孔肯雅病毒。
診斷標準:疑似診斷: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無流行病學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確定診斷:疑似診斷基礎上具備診斷依據中實驗室檢查任一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