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文章:《從Nest煙霧報警器看智能硬件的軟肋與出路》,文章的zui后指出了智能硬件,又或者是物聯網產品目前所存在的zui大障礙:它們新奇有余,耐久不足。往往這些產品擺放在家里面之后,沒有人會管它們,這個時候電能供應就成為了zui大的問題。沒有人時不時爬高上低地給各種家具換電池。如果是報警裝置,沒電了也沒人意識到,危險發生時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就更加麻煩了!
然而今天無線射頻技術有了新突破,物聯網產品終于有可能擺脫對人工充電的依賴了!
物聯網時代是一個很宏大的愿景,每一款產品都能通過網絡進行智能連接。從你的割草機到你的窗簾再到你的辦公室寫字椅,每一個家具或者電器都能夠相互彼此實現通訊。這聽起來固然很美好,但是想要駛向這樣一個未來,你必須*地改變物聯網產品電力的驅動方式。
而如今,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給我們帶來了的解決方案:通過射頻設別技術(RFID),得到一種擺脫電池依賴的計算機。
大家一般所能見到的無線射頻技術(RFID),一般都應用在商場衣服內側的標簽上,電子元器件以及公交站。在過去,它們不可能給任何東西提供動力來源,但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的成果使得它的射頻信號能夠轉化成為電能。
所產生的電能其實是很小的,并不足以支撐運行智能手機,但是足夠運行那些對電量要求較低的物聯網設備。根據華盛頓大學SensorLab的研究人員AaronParks的介紹:擺脫對傳統電池的依賴,可以讓設備在不介入任何物理硬件操作的前提下,自己運行上幾十年的時間!
這種技術可以讓物聯網設備正如智能手機一樣去運行一些應用程序,使得物聯網設備正式邁入到了計算設備的范疇當中。如今,計算化的RFID技術已經成為了現代計算領域這個大的系統中的一部分內容。
盡管這對于未來的物聯網行業來說意義非同凡響,但是它還沒有正式進入到功能測試環節。華盛頓大學預計在不遠的未來會深入進行測試,保證新的傳輸協議(名字叫做WISP)能夠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發揮其功能。
對于物聯網行業來說,電池一直依賴都是非常大的難題,沒有人愿意爬高爬下,比如去金門大橋的橋頂上去摘下一個感應器,又或者在一大片農莊田地里瞇著眼去尋找一顆沒有電了的傳感器。讓傳感器能夠自行供給電力,無需人工維護,這是*解放物聯網領域巨大潛力的關鍵環節。
只是不要期望一夜之間就會實現,擺在物聯網設備面前的路,依然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