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預制分支電纜的質量驗收注意事項
為了保證預制分支電纜加工制造準確,產品質量符合要求,須對電纜進行以下項目驗收。
1.檢查合格證及相關技術文件和國家標準生產的產品認證標志。
2.核對主干電纜和分支電纜型號、規格、長度及電壓等級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3.電纜外觀完好無損,無壓扁、扭曲現象,護套無老化及裂紋,電纜封頭嚴密。
4.耐熱、阻燃電纜外保護層要有明顯標識和制造廠標。
5.對電纜進行絕緣搖測,使用絕緣電阻表量程為1000V,要求電阻值≥10兆歐。
(四)預制分支電纜的安裝及敷設注意事項
1.預制分支電纜出廠時,分支電纜綁在主干電纜上,待主干電纜安裝固定后,再將分支電纜解開。
2.安裝前電纜頂端用封頭帽做防水處理,再用熱縮管壓緊加強。
3.安裝過程中應注意固定好分支電纜,避免分支電纜晃動,以保證分支接頭內部壓接部分接觸良好。
4.冰平埋地敷設同普通電纜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分支接頭部位由于不便穿管,故應避免在易受機械外力的環境中敷設。
5.預制分支電纜垂直敷設有別于普通電纜的敷設,需配套安裝附件,安裝附件包括托掛器(或稱為橫擔)、電纜支架、電纜固定線夾和上端固定用的吊頭裝置。
6.為防止渦流效應,單芯電纜嚴禁使用鐵質夾具,要用馬鞍塑料線夾固定;單芯電纜不能穿一根鋼管,穿管時必須A、B、c、N四根電纜合穿一根鋼管。
7.敷設前檢查電纜通道,確認分支電纜是否能安全通過孔洞,制定詳細的預防措施,防止提升過程中分支部分在穿過孔洞時受損傷。
8.提升過程中不要對分支線施加張力,使用電纜重量4倍以上強度的提升繩索,電纜提升完畢后,應立即將電纜頂端的吊頭固定在托掛器上,并應立即將主干電纜每隔1.5>2m的間距用固定線夾進行固定,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預制分支電纜的重量均勻地分布在支架上,以防電纜局部受力以及墜落受損。
9.安裝完畢將電纜洞口用防火堵料進行封堵,在預制分支電纜首末端、分支處掛電纜標示牌。
4、加壓熔巖鹽交聯(PLCV)工藝
此方法zui初是由意大利卡來羅公司(Careillo)發明。1976年8月,該公司與英國通用工程公司合作研究,使之用于制造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1977年英國通用工程公司的杰拉樂得?斯馬特(Gerald Smaart)發表了這項成果,并向英國BICC公司出售了*臺設備。PLCV系統中所使用的鹽與橡皮硫化的LCM法所用的鹽一樣,是由53%的硝酸鉀、40%的*和7%的硝酸鈉組成的無機鹽混合物。這種混合物在145~150℃時熔化,直到540℃時,性能仍然穩定。熔鹽交聯管是密封的,并加3~4大氣壓的壓力,熔鹽溫度200~250℃。冷卻段也采用加壓方式。熔鹽段長度40m,冷卻段長度20m。熔鹽傳熱性好,故生產速度快。產品質量好,生產成本為罐式硫化的31%~34%,耗電量為蒸汽連續硫化的14.5%。該工藝現已較多地用在橡套生產線中。
5、硅油交聯(FZCV)工藝
1979年,日本騰倉電線公司的鹿間貞吉等人發明了硅油交聯工藝(FZCV)。此方法用加壓硅油作為加熱和冷卻媒質。在硅油壓力作用下,電纜可懸浮在硅油中而不致擦管和偏芯。硅油的壓力和溫度可循環使用。騰倉電線公司于1979年開始用兩臺FZCV機組生產275kV交聯聚乙烯電纜,一舉解決了用懸掛式交聯機組生產大截面交聯聚乙烯電纜高壓技術問題。雖然FZCV機組的成本較高,但仍比建造立塔式交聯設備經濟。
在上述交聯方法中,均為外部加熱式交聯方法。1975年西德的門奇(G.Menger)提出通過導體加熱法來縮短交聯時間。他用實驗證明,每1毫米厚的聚乙烯絕緣,交聯時間約1分鐘。這樣,只有減慢出線速度或增大交聯管長度才行。若用1000安培的電流使導體溫度升高到200℃,則交聯時間縮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