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的框架與概念參考模型
閱讀:1243發布時間:2012-3-13
智能電網的框架與概念參考模型
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提出了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以堅強智能電網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的發展路線,強調各個領域電力流、信息流和業務流的融合,因此,智能大電流發生器電網的框架中各個關鍵領域的溝通,必然是由網絡通信為橋梁實現的。2009年9月,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提出了關于智能電網互操作標準的框架與路線圖,明確了推進標準化工作的8個優先發展領域:廣域網狀態可感知、需求響應、電能存儲、電力交通、網絡安全、網絡通信、*的計量基礎設施和配網管理[1]。其中,有三個領域與網絡技術直接相關。網絡安全(CyberSecurity):為保證電子信息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采取的措施,是保護和管理智能電網中的電能、信息和通信設施必須的。網絡通信(NetworkCommunication):要求針對智能電網各個關鍵領域的應用和操作器的網絡通信需求,實施和維護合適的安全和訪問控制手段。該領域覆蓋電力專網和公共網絡。*的計量基礎設施(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AMI):能夠提供雙向通信,既能為多個功能系統所使用,也能使*的第三方與用戶設備和系統交換信息,AMI系統能為用戶提供透明的實時電價感知功能,也能幫助供電方實現必要的減負目標。為了有助于智能電網的規劃,zui終建立一個能夠互操作的網絡集合,NIST提出了智能電網的概念參考模型,將智能電網劃分為7個領域,這7個領域是:用戶、電力市場、電力市場的運行和操作者、供電、運行、輸電和配電。其中,供電部門為終端用戶提供供電服務;用戶不僅是電力系統的終端用戶,也能夠參與發電、輸電和管理電能的使用,主要分為三類:居民用戶、商業用戶、工業大電流發生器用戶;大容量發電單位既能發電也可儲電。這7個領域覆蓋電力行業的各個環節,每個領域和子領域中的執行單元(軟件、硬件設備和系統)通常需要通過網絡與其他域的執行單元進行交互。因此,網絡平臺在智能電網中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它用于連通智能電網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