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要求:新建居住社區嚴格按照城市停車規劃和居住社區建設標準建設停車位。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老舊樓宇等改造,積極擴建新建停車設施,地方各級財政可合理安排資金予以統籌支持。支持停車裝備制造企業強化自主創新,加強機械式停車裝備等研發,打造自主品牌。
鼓勵電子不停車快捷收費系統在停車設施應用。限度開放停車數據,促進停車信息共享。實現信息查詢、車位預約、電子支付等服務功能集成,推動停車資源共享和供需快速匹配。
統籌推進路內停車和停車設施收費電子化建設,并按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小汽車、公交車等充電設施。
加快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開發移動終端智能化停車服務應用,全面提高城市停車設施智能化水平。
《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國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系統,社會資本廣泛參與,信息技術與停車產業深度融合,停車資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車規范有序,依法治理、社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居住社區、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停車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給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車系統全面建成,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停車市場是真正的高頻剛需市場
據部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72億輛,其中汽車2.81億輛。全國有70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31個城市超200萬輛,13個城市超300萬輛。其中北京、成都、重慶超過500萬輛,蘇州、上海、鄭州超過400萬輛,西安、武漢、深圳、東莞、天津、青島、石家莊等7個城市超過300萬輛。
同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迅速,連續三年增量超過100萬輛。截至2020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比2019年增加111萬輛,增長29.18%。
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長,在給交通管理和城市交通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嚴峻的問題:停車難。
經濟越發展,停車難就越突出。近年停車難已經成為各大城市面臨的發展瓶頸,幾乎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小區,都在為停車難而叫苦。
未來,對車主來說,買車不是問題,洗車不是問題,油費不是問題,充電不是問題,的問題將是如何給愛車找個地方停放。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汽車輪子上的國家。作為高頻剛需市場,停車難不但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甚至三四五線城市,都日益突出。現有停車資源遠遠滿足不了停車需求。
國家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而發達國家約為1:1.3。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
以四個一線城市為例,北京的車位缺口高達250萬個,深圳缺口200萬個,上海和廣州缺口均在150萬個以上。就是偏遠的烏魯木齊,停車位也存在巨大缺口。
截至2020年年底,烏魯木齊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28萬輛,車位數只有50萬個左右,剛性缺口近80萬個。
機動車保有量與城市停車位日益緊缺的矛盾仍在不斷擴大。提升停車場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停車場車位利用率,成為城市管理極為重要的一環。
實際上,各地政府近年來為緩解停車難都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相對于不斷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也只是杯水車薪。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城市停車場建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為停車場建設提供了一條重要的融資渠道。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季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停車場專項債券共發行194支,發行規模1969.79億元。
此次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部、共同出臺《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再次彰顯出政府解決停車難的決心。
《意見》將成為我國停車產業技術創新和升級發展的巨大驅動引擎。各種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將為停車管理行業帶來一輪技術革命和創新浪潮。
萬億市場給停車企業帶來哪些機會
,未來幾年,我國智能停車市場將呈井噴式增長。
那么,停車市場有多大?
停車市場主要分兩大塊:一是停車收費,二是停車設備和系統。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停車收費的靜態市場空間達已經接近萬億規模。根據貝恩停車產業報告顯示,近幾年中國停車行業規模正在以年均18%的增速快速增長,預計到2021年,停車交易整體規模將達萬億。
其中,商業體規劃車位交易額7800億元,路側停車位交易額將超過2000億元。這只是停車收費的靜態市場規模。
停車運營和管理企業對停車設施和管理系統的投資,也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舊停車場升級改造和新建停車場,對停車設備和系統的需求也將隨著停車市場的全面爆發而迎來井噴。
這一市場,預計將會達到3000億-5000億元的規模。安防企業和停車設備企業將成為受益者。
我們以深圳為例,2018年6月,深圳市等七部門聯合發布《深圳市停車設施建設專項規劃(2018-2020年)》,提出將啟動停車設施“百千萬工程”建設。
根據《專項規劃》,至2020年,深圳市政府將投資建設181個公共停車場項目,提供約7.12萬個泊位。
其中,公園類用地項目40個、醫院類用地項目25個、學校類用地項目23個、機關單位類用地項目15個、交通用地類項目8個,旅游景區、街邊綠地等其他類用地項目70個。
新建的公共停車場項目將分三個批次實施:2018年新建公共停車場48個,投資約48.22億元;2019年新建公共停車場78個,投資約50.36億元;2020年新建公共停車場55個,投資約39.63億元。
其中公共停車場項目將分三類實施:類采用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共113個項目,提供約5.35萬個泊位,投資約98.24億元;第二類采用市政府直接投資模式,共25個項目,提供約0.6萬個泊位,投資約9.04億元;第三類采用區政府投資模式,共43個項目,提供約1.17萬個泊位,投資約30.93億元。
到2020年,全市累計新增40萬(含配建類35萬)個以上停車位,停車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以上,并構建國內城市級智慧停車體系,培育一批國內企業。
那么,作為高頻剛性需求的停車市場,能夠為停車企業帶來多少商機?我們以捷順科技為例,捷順從2018年開始戰略轉型,整合智能硬件、軟件及云服務、智慧停車運營、城市級停車四大業務優勢,致力于實現智慧停車全生態覆蓋。2020年捷順科技以城市停車為代表的各項轉型新業務增長勢頭強勁,城市停車業務簽單增長率達560%。
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都推出了的智慧停車方案。在5月28日舉行的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AIoT針對城市停車難題,正式發布阿里云道路停車高位視頻解決方案。
政策導向往往能帶出一個行業、帶旺一個行業。《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對停車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在這一政策的驅動下,停車市場將迎來井噴。
未來,云停車、AI無人化停車場、車牌識別攝像機、停車場道閘、立體停車庫、停車機器人、停車運營等,都將迎來市場的爆發。而且持續時長長。
未來十年甚至十五年內,智能停車都將是一個投資價值的風口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