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西門子/6ES73411CH020AE0
西門子/6ES73411CH020AE0
一場收購正在改變芯片產業的格局。更準確地說,這場收購令芯片產業鏈上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開始重新評估自身的位置,并試圖重建勢能。
9月14日,軟銀集團(SoftBank)和英偉達(NVIDIA)正式發文,宣布雙方已達成終協議,NVIDIA以高達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芯片設計公司ARM。該收購價格比四年前軟銀孫正義從納斯達克證券市場私有化ARM時的價格高出了80億美元。
然而,與四年前更大的不同在于,軟銀是投資基金,而英偉達則是*,是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和AI芯片領域的,它與ARM的結合將重塑芯片產業格局及其競爭邊界。
ARM是大的芯片IP供應商,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采用ARM架構。由于*以來保持的商業模式上的中立和開放態度,ARM在的生態伙伴超過1000家。迄今為止,ARM的*商已售出1800億顆芯片,蘋果、三星、華為、高通等企業都是ARM架構的*客戶。
相比四年之前軟銀押注ARM技術將成為未來設備連接的關鍵,進而布局物聯網領域的目標不同,英偉達顯然有更大的決心,那就是通過自身GPU與ARM的CPU的搭配組合,將其擁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做成標準,進而打造AI時代的影響力。
本期商業案例,重點關注這個產業轉折點,從產業、市場和法律博弈的角度闡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各方的角力,以及可能的變數和方向。
技術之爭
扼住物聯網和AI時代的咽喉
“不要問我們,應該去問高通,他們應該更緊張。”對于英偉達收購ARM一案對芯片產業界所帶來的影響,一位受訪者直言不諱。
為什么英偉達收購ARM會給業界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呢?
答案在四年前軟銀收購ARM的時候就已經露出端倪,因為ARM技術直指未來的時代——物聯網世界。
ARM的前身為艾康電腦,1978年創立于英國劍橋。1985年,艾康電腦研發出采用精簡指令集的新處理器,名為ARM。后來雖然因為艾康電腦出現財務狀況,ARM被分割為獨立的子公司,但*以來,ARM奉行開放和獨立的政策,可以將半導體IP*給任何需要的企業,被稱為“半導體行業的瑞士”,從而構建了移動處理器領域的地位。比如曾經在業界呼風喚雨的蘋果A11、高通驍龍835等芯片都基于ARM的指令集而設計。
有數據顯示,90%的智能手機處理器和其他類型的移動芯片都使用的是ARM公司的芯片設計。
正是看好ARM技術將成為未來設備連接的關鍵,2016年,孫正義以320億美元代價(溢價40%)私有化ARM,將其從納斯達克退市。
事實上,作為獨立公司的ARM也并不傻,他們看好孫正義通過對美國運營商的收購而構建的云端能力,雙方一致認為通過合作推廣ARM的技術將在未來15~20年產生巨大的商業機會。比如孫正義曾在ARM美國舉辦的TechCon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聲稱物聯網如同寒武紀大一樣,將帶來1兆個物聯網設備。
只是這場收購還沒有帶來預期的目標,就因為軟銀自身的財務問題和多個投資項目的失敗不得不忍痛割愛。當然,從ARM角度來看,在軟銀旗下的四年,也并未實現其理想中的進一步商業化的目標。
芯片產業從業者李楓(化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幾年發展快的芯片主要集中在神經網絡處理器上和數據中心上,主要的*都被高通、英特爾、蘋果等占據了,ARM還需要在商業化上繼續加強。”在李楓看來,“用ARM*的公司挺多。但是ARM賺的錢不多。在芯片產業鏈上,大部分錢還是被高通、蘋果等賺走了。”
這與ARM的收入模式不無關系。軟銀的財報顯示,ARM的收入主要包括兩部分:一個是針對IP*的前期*費(license),包括ARM架構和ARMIP;另一個是根據每顆芯片售價按比例抽取版稅(royalty)。
公開數據顯示,ARM2017~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這樣的收入規模,不僅與蘋果、高通高達千億美元的營收相去甚遠,而且一旦減去高昂的研發費用(占總營收40%),ARM的利潤也不容樂觀,2019年ARM的凈利潤僅為2.76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這家在技術上擁有無限想象空間的企業,在營收增長上卻顯示了足夠的疲態,這樣的現狀顯然不能讓公司管理層滿足。這也讓英偉達的出現成為偶然中的必然。
對于這起收購引發的質疑,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在一封致員工信中表示,“我們將延續ARM的開放式*模式,保持其客戶中立性,為各個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并利用NVIDIA的GPU和AI技術進一步擴展ARM的IP*組合。”顯然,通過這樣的IP*組合提升ARM的議價空間,不失為一項良好的策略。更何況,兩家技術*在GPU和CPU上的聯合將進一步打造其在AI時代重要的影響力。
“新增的計算場景里面,已經沒有英特爾的產品了,比如邊緣計算,可能是英偉達的市場;比如物聯網,可能ARM多一些;比如手機芯片,那就是高通和蘋果多一些。而ARM所擁有的技術之于未來的商業機會一定是在物聯網上,所以,英偉達收購ARM,是志在物聯網,讓更多的移動設備安裝ARM芯片。”李楓告訴記者。
事實上,截至2020年,ARM合作伙伴已經出貨了超過1600億個基于ARM的芯片,英特爾、英偉達、蘋果、高通、三星等眾多廠商,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采用的都是ARM架構。而創辦于1993年的英偉達,憑借其GPU的方案更適合深度學習所需的并行計算,以及其過去構建的產業生態系統,業務快速擴張,在人工智能領域攻城略地。
英偉達公司財務官ColetteM.Kress曾表示,增長源自人工智能產品組合的豐富,以及不斷出貨。英偉達的芯片越來越多被使用在計算機以外的設備上,逐漸成為人工智能服務器的新核心。
但這樣的發展模式也讓英偉達與英特爾短兵相接,原本在不同領域發展的兩家企業,因為都要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紛紛通過收購補充自身業務。而ARM之于英偉達的意義,在這種*間的博弈中顯得異乎尋常。
“不管這場收購是否源起于英特爾的競爭,但它實際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管是技術競爭的維度,還是產業競爭的級度,抑或更加復雜的國家間競爭的背景,很多在ARM架構上進行芯片研發的企業都將尋找備選方案。”分析人士表示。
市場之爭
復雜的多邊博弈
在ARM的歷*,2010年的故事很特別。當時蘋果曾希望以80億美元收購ARM,但被當時的ARM執行官Warren East婉拒。因為ARM是一家獨立的公司,只做芯片設計開發,并不直接生產。
但也正是這一點,讓ARM在業界脫穎而出,越來越多的芯片廠商有信心持續購買其IP*。如今,英偉達的收購卻正在打破這種信任和平衡。
這也直接引來了這場收購的反對者——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赫爾曼·豪瑟)。在赫爾曼·豪瑟寫給英國首相的“求救信”中,他表示,“將ARM賣給英偉達會讓成千上萬名ARM員工在劍橋的工作受到影響,也將破壞ARM的商業模式的根本,讓ARM失去半導體行業的‘瑞士’地位,難以在商業競爭中保持中立。”
并由此呼吁,“如果英偉達不能同時滿足保留劍橋的工作、英偉達不得享有比其他ARM客戶更優惠的待遇、英國必須獲得美國CFIUS法規的豁免這三個條件,那么英國政府就應該幫助ARM在倫敦證交所進行IPO,使其成為一家英國公司。”
事實上,不僅僅是赫爾曼·豪瑟,很多市場分析師和行業研究者也紛紛撰文表示,“收購會破壞ARM的商業模式,也會讓英偉達自身樹立更多的競爭對手。”
“獨立性是ARM及其生態系統的重要的價值,一旦被英偉達收購,無論英偉達如何做出保證和承諾,這種獨立性都會受到質疑。”一位英國市場研究員在博客中如是表示。
事實上,有消息顯示,很多大廠已經在尋找ARM的備胎或替代品。比如三星、蘋果早在2013年就已先后布局了自主芯片架構;高通的驍龍820也回到了自主架構上。而華為已經成功加入了ARM的競爭對手——RISC-V芯片架構陣列。這種架構和安卓一樣,是開放使用的,受到了許多中國廠商的歡迎。
顯然,人們普遍認為,如果英偉達不能將承諾變成“法律條文”,它將無法頂住來自美國國家層面的壓力,因為這不僅僅是產業和技術上的競爭,背后還將涉及地緣和國家間的較量。
這也讓這場收購的未來變得復雜而不確定。比如,在英國,一方面英國政府發言人表示,英方正“密切關注擬議中的收購”,但另一方面,其影子商務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Miliband)卻指責英國政府:“這家公司都要被英偉達吞并了,英國政府卻什么都沒做。”
而在中國,ARM和臺積電是對中國芯片產業鏈影響大的兩家企業。臺積電幾乎壟斷了芯片的代工生產,而ARM的技術*則統治了移動端芯片的世界。
公開數據顯示:ARM架構*的中國客戶多達150家,其中華為就獲得了ARMv8的*。中國基于ARM技術設計的芯片約有95%,中國市場貢獻了ARM銷售的20%左右。
正是考慮到我國絕大多數的芯片設計都是基于ARM公版架構之上,所以,英偉達對ARM的收購一旦完成,ARM將很難繼續保持中立,必將成為懸在我國芯片設計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遭到美國長臂管轄的約束,就像這次的華為“卡脖子事件”一樣,在更大范圍上受人制約。
對此,一方面,中國芯片設計企業進一步加大對RISC-V架構的研發,從而終擺脫對ARM公版架構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在尋求第三方路徑。
早在2016年,為解決ARM向中國輸出核心技術的問題,由國內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機構出資和ARM成立了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謀中國”)。天眼查數據顯示,安謀中國成立于2016年12月21日,注冊資本6610.494414萬美元。疑似實際控制人ARMLIMITED以總股權比例47.33%控股安謀中國。
此外,Amber Leading(HONG KONG)持股36%,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安創成長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13.3%,ARMEcosystem Holdings持股1.7%,TL1016Technology Limited持股1.2%,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安創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0.47%。
據公開信息顯示,英偉達在這場收購中對ARM的盈利提出了目標——只有ARM的運營表現達到約定目標,軟銀才能拿到400億美元“轉讓費”中價值50億美元的現金或者NVIDIA股票。
由此,英偉達賭了技術市場上的明天,風險卻要讓已經不堪重負的軟銀來承擔。
法律博弈
不確定的多方利益糾葛
根據律師的分析,該起并購應該會受到來自美國、英國、歐盟以及中國的相關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在英國,ARM被認為是當今一家能在產生營收和影響力的科技企業,自然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希望其保留為一家英國公司,而不是美國公司。比如豪瑟就表示,ARM被美國公司收購可能會導致英國喪失“經濟主權”。
此外,歐盟的反壟斷審查則可能帶有更強烈的“否定”意味,這一方面源自歐盟內部國家——法、德、荷等國在芯片產業上的布局,加上美國斷供華為之后,有歐洲企業曾提出供給不使用*的芯片方案,目標直指中國3000億美金的芯片進口市場。
“從目前發布的信息來看,它們是否使用了ARM的設計框架不得而知,但ARM受限勢必會影響方案提供的靈活度,這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會影響歐盟在反壟斷問題上的裁決。事實上,從歐盟近年來推出反壟斷調查及各方面的法案來看,歐盟一直在力求尋找與美國在科技產業競爭上的平衡點,以芯片產業之于未來科技發展的巨大影響力,歐盟不可能這個問題沒有作為。”相關律師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歐盟委員會是對科技*監管嚴厲的競爭機構之一,已經對美國四大科技*共計發起19起反壟斷調查。2019年10月16日,歐盟宣布對博通實施反壟斷臨時措施。
而在中國,這起跨境并購同樣需要得到中國*門的批準。
顯然,無論是從*角度,還是從關乎國計民生和涉及本國投資者利益角度,這場并購都很難繞過監管部門的審查。
毋庸置疑,在技術、產業和市場競爭之外,這起收購將同樣掀起一場法律技術上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