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南京各類園區、新區、成片開發區域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著力推進江北新區中心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及南部新城紅花-機場片區的海綿城市試點示范建設……南京市政府近日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標志著南京開始全面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日前,南京市建委、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對意見進行了解讀。
海綿城市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把整座城市比喻成一塊會呼吸、有彈性的海綿。下雨時,把雨水吸收儲存到海綿里;需要水時,擠擠海綿把水釋放出來,從而實現水的良性循環利用。簡單說,就是讓城市在澇時能吸水,在旱時能吐水。
7月初,持續多日暴雨的侵襲,長江水位、秦淮河水位迅速上漲,導致內河河水無法及時外排,造成城市低洼地區嚴重積淹水。“所以要改變傳統的城市排水方式,從單純地或過多地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排水設施,轉變為綠色生態措施和灰色排水設施相結合的排水方式。”南京市建委相關人士說,過去,雨水都通過排水管網迅速外排,降雨高峰時泵站、河流排水壓力巨大,容易形成城市內澇。而意見明確,要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zui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逐步緩解城市雨天積水、水體黑臭、熱島效應等現象。意見確定了南京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意見還提出,以級江北新區、中新生態科技島開發建設和南京樞紐經濟區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江北新區中心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及南部新城紅花-機場片區的海綿城市試點示范建設。各新區、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積極借鑒成功經驗,全面有序開展區域海綿城市建設。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優先安排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并納入政府采購范圍。
要求新建、改建小區的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不得低于40%
記者注意到,意見還對海綿城市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指標要求,具體為:
建筑和小區——新建公共建筑應推廣屋頂綠化,鼓勵住宅小區實施屋頂綠化。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同步配建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新建、改建(含實施出新改造、環境整治)的小區的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不得低于40%,公共綠地中須含有不低于10%的下凹式綠地。
道路和廣場——新建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鋪裝,且透水鋪裝率應不低于80%。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道鼓勵采用透水鋪裝,透水鋪裝率應不低于30%。路幅超過70米的新建道路應結合附屬綠地建設配建雨水蓄水設施。新建、改建、擴建廣場、停車場的硬化地面中,透水鋪裝率應不低于40%。
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雨水調蓄設施等,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城市公園綠地內步行系統、停車場等設施應采用透水鋪裝。新建公園透水鋪裝率不應低于50%,改建、擴建公園透水鋪裝率不應低于30%。
水系水環境——實施雨污分流,嚴控初期雨水污染。加快推進沿河截流干管改造與切換,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實施河道環境整治,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確區域排放總量,不得超規排放。
此外,新建、改建、擴建城市排澇泵站及新整治城市河道設計暴雨重現期應達20年以上,中心城區內澇防治設計暴雨重現期應達50年以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