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驗室常用的氣體發生裝置,是荷蘭科學家啟普(Petrus Jacobus Kipp 1808~1864)發明,并以他的姓命名。它用普通玻璃制成,構造見圖。適用于塊狀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反應制取難溶的氣體,如氫氣,等。塊狀固體在反應中很快溶解或變成粉末時,不能用啟普發生器。只要生成的氣體難溶于反應液才可,如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但難溶于鹽酸,故用石灰石與鹽酸反應制二氧化碳時可用啟普發生器。啟普發生器不能加熱。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使用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方法是:開啟旋塞,向長頸漏斗中加水,當水充滿容器下部的半球體時關閉旋塞,繼續加水,使水上升到長頸漏斗中。靜置片刻,若水面不下降,則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反之則說明裝置漏氣。漏氣處可能是容器上氣體出口處的橡皮塞、導氣管上的旋塞或長頸漏斗與容器接觸的磨口處。如漏氣應塞緊橡皮塞或在磨口處涂一薄層凡士林。
具體操作
固體試劑由容器上的氣體出口加入,加固體前應在容器的球體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或放入橡皮墊圈,以防固體掉入半球體中。加固體的量不得超過球體容積的1/3。液體試劑從長頸漏斗口注入,注液方法與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體的量以反應時剛剛浸沒固體,液面不高過導氣管的橡膠塞為宜。 使用時,打開導氣管上的旋塞,長頸漏斗中的液體進入容器與固體反應,氣體的流速可用旋塞調節。停止使用時,關閉旋塞,容器中的氣體壓力增大,將液體壓回長頸漏斗,使液體和固體脫離,反應停止。為保證安全,可在球形漏斗口加安全漏斗(見圖),防止氣體壓力過大時炸裂容器。
特點:符合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