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代細胞 染色體G顯帶技術
1. 實驗原理 人們用物理、化學因素處理后,再用染料對染色體進行分化染色,使每條染色體上出現明暗相間,或深淺不同帶紋的技術稱為顯帶技術(banding technique)。染色帶的數目、部位、寬窄和著色深淺均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每一條染色體都有固定的分帶模式,即稱帶型。染色體帶型是鑒別染色體的重要依據。染色體分帶技術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產生的染色帶分布在整條染色體的長度上如:G、Q和R帶;另一類是局部性的顯帶,它只能使少數特定的區域顯帶,如C、T和N帶。
染色體帶型的形成主要取決于DNA、核酸結合蛋白及染料三者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DNA的堿基組成以其與結合蛋白形成的特定結構對染料分子的作用。Summer(1974)的實驗表明,DNA分子的螺旋及折疊非組蛋白蛋白質的分布在染色體上呈區域性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二硫鍵與硫氫鍵分布不同,深染區由許多二硫鍵交聯,因為它易與染料結合;而淺染區則缺乏二硫鍵、多硫氫鍵,不易與染料結合而呈淺色傳代細胞 染色體G顯帶技術。此外,由于染色體內DNA的堿基分布不同而造成DNA螺旋,折疊的程度也不同,繼而影響到結合蛋白的分布與構型,與染料結合后呈現深淺不同的帶紋。
G帶即吉姆薩帶,是將處于分裂中期的細胞經胰酶或堿、熱、尿素等處理后,再經吉姆薩染料染色后所呈現的區帶,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帶型。其特性是顯帶方法簡單恒定,帶型穩定,保存時間長。一般認為,易著色的陽性帶為含有AT多的染色體節段,在間期核呈固縮狀態,而且是DNA晚復制區之一,有相當一部分中度重復序列DNA可能在G帶區;相反,含GC多的染色體段則不易著色。也有人認為,Giemsa染料在G帶區是與DNA結合,而且與結合DNA的染色質非組蛋白有關。總的來說,G顯帶的機制還未搞清。
2. 實驗對象 體細胞培養后制備的染色體標本;淋巴細胞培養后制備的染色體標本。
3. 試劑與器材
傳代細胞 染色體G顯帶技術(1)用具:離心管,離心機,天平,37℃溫箱,載玻片,蓋玻片,恒溫水浴鍋,光學顯微鏡,標本板,玻璃鉛筆,定時鐘,染色缸,直柄虹膜鑷,滴管。
(2)藥品:pH6.8 PBS,Giemsa,0.025%胰蛋白酶(取0.9%氯化鈉100ml,加0.25%胰蛋白酶1ml)。
4. 實驗步驟
(1)將制好的染色體標本,置72℃~75℃烤箱中烤片3h。
(2)放入預溫至37℃的0.025%胰酶溶液中(pH=7.2~7.4)消化1min左右,每次的作用時間并不*相同,可先試一張片子,再根據顯帶效果調整胰酶作用時間。
(3)在Giemsa 染液中染色10min,自來水沖洗干凈,晾干后,即可閱片。
(4)鏡檢:在顯微鏡高倍目鏡下檢查顯帶標本,在染色體上若出現清晰的深淺相間的帶型,即為可取標本,可供攝像分析
5. 注意事項
(1)胰蛋白酶濃度和處理時間隨氣溫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規律是標本存放時間越長,在胰蛋白酶當中處理時間越長。太新鮮的標本,染色體會出現毛茸現象。片齡很長的標本往往會導致斑點狀的染色體。
(2)胰蛋白酶溫度:溫度越高,反應的速度就越快,一般是室溫,但溫度必須穩定至少20min。
(3)胰蛋白酶處理的時間:如果細胞呈紫藍色,說明胰蛋白酶的作用時間不夠,如果細胞呈桃紅色,說明作用時間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