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技術迭代的便利性和安全隱私泄漏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特別是
智能門鎖和
可視門鈴等智能家居類設備,作為全屋智能的重要部分,在守護家居安全層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門鎖和門鈴作為家庭的第一道防護,在維護設備所有者自身合法權益之時,因安裝方式和位置等問題導致的侵犯鄰居隱私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在力求安心的同時,也出現不少鬧心。
據CPS中安網了解,近年來各大媒體報道過門鈴或門鎖的糾紛案,且不少事件直接對簿公堂,側重點都是實際應用中存在侵犯鄰居隱私權的隱患,也暴露了監管的缺失和空白。
因而,在技術革新、隱私保護和監管等三個層面的平衡將是行業良性發展的重中之重。
技術迭代加速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智能可視門鈴和智能門鎖等設備可以實現更多功能和更廣泛的應用。
當前,智能可視門鈴作為智能家居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采用先進的視頻編碼技術,能夠實現高效、穩定的視頻傳輸,為用戶提供清晰、實時的監控畫面,增強了家庭安全性和用戶體驗。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之下,智能門鈴可以實現人臉識別、智能警戒等功能,進一步提升家庭安全性。同時,隨著5G網絡的普及,智能門鈴的視頻傳輸速度和穩定性將得到極大提升,用戶體驗將更加流暢和便捷。
與此同時,智能門鎖的技術不斷創新升級,市場滲透率正持續提升,為搶占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螢石網絡、小米、德施曼、華為、凱迪仕、雷士照明等知名企業也在智能門鎖市場展開廝殺,且已有不少智能門鎖廠商陸續推出帶有人臉識別、貓眼識別、掌靜脈識別等創新性產品,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可以說,基于上游技術的快速發展、終端價格持續下跌等影響,智能門鎖在C端渠道銷量逐步上升。然而,在技術和銷量增長的同時,出于安全方便的初衷,卻惹出不安全之憂,因安全隱私暴露的糾紛越來越頻繁。
隱私保護意識薄弱
可視門鈴和智能門鎖等智能家居設備的普及,它們在提供便利和安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隱私保護問題。
眾所周知,很多人安裝可視門鈴的初衷系出于保護自身安全,并無意窺探他人隱私。然而,不少業主是在自有空間內安裝可視門鈴、電子貓眼等設備,但設備拍攝的范圍卻超出其自有領域,涉及公共空間乃至鄰居住宅。
特別是在技術的加持下,現在這些設備能夠觀察、記錄并存儲其他業主的隱私及行蹤信息,常常成為鄰里紛爭的導火索,也對鄰居的隱私權和其個人信息保護構成現實妨礙,構成侵權。
可以說,近年來由可視門鈴、智能門鎖等引發的鄰里矛盾并不少見,海內外不少糾紛案也發酵到對簿公堂。
從收集的不少糾紛案的處置結果來看,判令被告將電子攝像頭予以拆除為主。從這種案件的糾紛增多和處置結果來看,消費者對隱私安全保護的意識也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也對智能門鎖和可視門鈴的生產和經營者提出了要求,應當做好風險評估,將智能門鎖特定情形下可能侵犯他人隱私的情況納入自身產品研發及銷售的考量之中,做好相關風險評估。
可以說,相對于比拼技術能力、功能特性等指標,也需要將產品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設計生產之中,以及零售方在銷售時做到風險告知及善意提示,引導消費者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監管空白有待填補
被告方安裝的攝像頭是否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保障自己安全與侵犯他人隱私權之間的界限又在哪里?
當前,在一眾的隱私糾紛案中,由于主體復雜和缺乏相應監管,私人采集公共影像存在更大隱患。特別是涉獵到人臉等生物信息,在智能門鎖和門鈴使用中遭遇侵犯,甚至有被泄漏出去的風險,也很難被追責。
據了解,目前《民法典》明確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保護范疇,但也沒有對此做出具體界定。但值得關注的是,在此之前,我國法律并無對“隱私”概念的直接規定。
但從上述多起糾紛案角度來看,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已經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廣泛認可。有生效裁判指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允許他人非法獲悉、收集、利用和侵擾。
因而,消費者在安裝可視門鈴或門鎖,用于保護自身居住安全方面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民事主體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也負有不妨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義務,要在維護居住安全和尊重他人隱私權之間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