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行業標準】 為扎實推進《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強標準工作頂層設計,引領物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近日聯合印發《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提出,到2025年,我國
新制定物聯網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30項以上,引導社會團體制定先進團體標準,加強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0項以上,引領物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
《指南》指出,物聯網是以感知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手段,實現人、機、物的泛在連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等服務的基礎設施,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指南》提到,物聯網的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感知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其中,感知技術包括
傳感器、條碼識別、
二維碼識別、射頻識別、音視頻采集、高精度定位等技術,負責實現數據感知、采集和獲取;網絡與通信技術包括協議、接入、組網、融合等技術及設備,負責實現數據傳輸;數據處理技術包括信息模型、數據分析、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融合、數據接口等技術,負責實現數據交換共享、信息協同。同時,在實時業務、應用智能、數字化管理等需求帶動下,催生出邊緣計算、物聯網操作系統、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并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融合發展,實現全面感知、泛在連接、安全可信、智能應用。
《指南》提出的物聯網標準建設重點方向包括基礎標準、技術標準、建設運維標準和應用標準,其中技術標準包括:
1. 感知技術用于規范物聯網信息感知、采集、獲取等相關技術,包括傳感器、條碼識別、二維碼識別、射頻識別、音視頻采集、高精度定位、無線感知、無源感知、融合感知等標準。
2. 網絡與通信技術用于規范物聯網網絡架構、設備、協議、接入、組網與融合等相關技術,包括物聯網卡基礎安全、硬件類型、使用規范等標準;物聯網網絡接入設備、交換設備、網關等網絡設備標準;短距離無線通信、移動通信、有線通信、海上通信、水下通信等通信技術標準;無線傳感網、無線個域網、無線局域網、低功耗廣域網、衛星物聯網、確定性網絡、時間敏感網絡、軟件定義網絡、網絡功能虛擬化、IPv6等網絡技術標準;物聯網接入公眾網絡或專用網絡的網絡接口標準;異構物聯網互聯、配置、協同、調度、互操作等網絡融合標準。
3. 數據處理技術用于規范信息模型、數據分析、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融合、數據接口等技術,包括數據字典、元數據、物模型等信息模型標準;協同信息處理、規則引擎等數據分析標準;存儲結構、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數據治理等數據存儲與管理標準;數據匯聚、感知信息融合等數據融合標準;數據交換共享、人機交互、數據互操作、數據可視化等數據接口標準。
4. 融合技術用于規范物聯網系統設計及應用過程中關聯的相關技術,包括海量多源異構數據分析、分布式計算、分布式存儲等大數據融合技術標準;資源虛擬化、分布式資源管理等云計算融合技術標準;數字身份、數據上鏈、共識機制、輕節點或多節點組網等區塊鏈融合技術標準;物體運行機理模型、邊緣智能、模型壓縮、聯合學習、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融合技術標準。
5. 射頻與電磁兼容技術用于規范物聯網設備和系統的頻率使用、射頻性能、電磁兼容性能,包括物聯網設備和系統射頻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電磁兼容要求及測試方法等標準。
6. 邊緣計算技術用于規范物聯網邊緣數據采集與處理、邊緣設備、邊緣平臺、云邊端協同等技術,包括邊緣計算通用要求、邊緣數據接口、邊緣數據管理、資源配置與協同、邊緣節點、邊緣網關、邊緣控制器、邊緣智能等標準。
7. 物聯網操作系統用于規范物聯網操作系統的通用基礎功能與技術要求,包括操作系統架構、內核及驅動接口、系統服務、資源共享與虛擬化、分布式協同、應用開發框架、安全性等標準。
8. 數字孿生技術用于指導基于物聯網的目標實體與數字實體間交互映射、仿真、分析、輔助決策等,包括數字孿生參考架構、面向不同系統層級的功能與性能要求、數據交互與接口、性能評估及符合性測試等標準。
應用標準包括:
1. 農業面向農業應用場景,規范環境監測系統、遠程監控系統、生理特征監測終端等技術參數、協議接口、采集數據目錄等。
2. 工業面向工業物聯網設備平臺的研制、生產、應用,規范工業制造中信息感知、自主控制、生產環境監測、設備健康管理、物料實時監測等方面的技術要求。
3.服務業面向家居等服務業應用領域,規范相關物聯網系統的架構和接口要求、平臺的功能和技術要求、設備的管理和監測要求、數據的處理和融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