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政策法規】2024年1月5日,《東莞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印發。到2025年,在推進智能移動終端國家集群基礎上,進一步將東莞打造成世界級新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聚區。
一、發展基礎
(一)產業發展現狀。東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節點,連接兩大科技創新區,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扎實,產品門類廣泛、品種齊全,是我市第一大支柱產業。其中,以智能通信設備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占據主導地位。2019年東莞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上榜“2023年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排名全國第四。2022年,東莞電子信息規上總產值9470.2億元,規上增加值1673.4億元。2022年我市智能手機產量1.96億臺,全國(11.7億臺智能手機)每生產6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
(二)存在問題。一是自主可控需加強,我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核心技術及核心電子元器件,基帶芯片和操作系統等關鍵軟硬件主要依賴國外巨頭供給等問題。二是產業升級需加快,我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雖具備規模優勢,但也面臨產品結構單一、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部分領域處于產品價值鏈中低端等問題。三是規模優勢需擴大,部分整機企業受多重因素影響產值規模有所下滑,部分配套產業鏈企業出現產線外遷。亟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由“集群規模優勢”升級為“質量效益強勢”,最終實現“自主可控穩勢”。
(三)優勢與挑戰。當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深度融合,催生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我國智能終端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戰略機遇。但當前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達國家對龍頭企業的技術“卡脖子”已深刻影響了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對標世界最優最先進,我市要立足智能終端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鏈配套較完善、部分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的發展優勢,聚焦以補齊短板做強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價值鏈、以核心技術發展創新鏈,選準“七項”主攻方向,將培育世界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著力發展自主可控的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加快我國制造業邁向產業鏈高端,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總體思路和提升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國家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打造“產業+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環的集群發展生態,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全產業鏈,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二)提升目標。到2025年,在推進智能移動終端國家集群基礎上,進一步將我市打造成世界級新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聚區。
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力爭到2025年,以智能移動終端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規上總產值突破1.1萬億元,產業整體利潤率有明顯提高。
產業布局更加完善。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引,重點打造高端化智能移動終端集聚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聚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新材料產業集聚區、高端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建成智能移動終端及其產業鏈相關特色產業園3個。
骨干企業競爭力增強。形成“倍增企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領航企業”的優質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領航企業、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獨角獸企業,打造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到2025年,集群內規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00個,力爭培育5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20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提高。到2025年,力爭新增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個,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
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集群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到2025年,推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推動規上電子信息類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累計超1000家,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
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到2025年,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集群更加開放,在持續加大與江蘇、重慶等國內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互補,促進內循環的基礎上,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資源,全面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
三、重點任務和舉措
(一)優化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布局
做好集群發展布局的頂層設計。對標國際先進產業聚集區,圍繞智能移動終端上下游產業鏈,立足“向上游布局、向中游集聚、向下游延伸”三個維度,擴充產業集聚能力。開展“1+5”產業布局,堅持“同心多點”發展,即以“整機集成與應用”為牽引,以“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機器人及高端裝備”為驅動,建設若干集群核心區,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強化對整機品牌和整機代工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整機價值提升,引導企業在全球區域內合理布局。
布局新賽道和未來產業。拓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衛星互聯網、智能穿戴設備、車載終端、智能家電等智能移動終端新領域,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硬件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關聯產業融合創新,并開展在智慧教育、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等領域應用。
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細分領域具有主導力的標志性產業鏈,開展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遴選,以“鏈長+鏈主制”深入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二)推動集群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
推動集群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積極探索互聯網、操作系統、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在新技術、新業態、新技術模式上的融合能力。通過產業鏈協同攻關,實現基礎軟件能力自主可控,構建國產基礎軟件及操作系統可替換能力,遴選一批集群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打造成為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出臺“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扶持政策,加大重點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力度,強化重點企業加快轉型的信心和動力。依托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聚焦智能移動終端行業,充分發揮行業龍頭引領能力,推動“鏈式”數字化轉型。
推動集群綠色化示范改造。推動集群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組織實施“萬企”清潔生產審核行動,不斷挖掘企業節能潛力,通過節能技術(產品)案例推介、節能服務對接,引導集群企業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加快源頭減量、減毒、減排以及過程控制等綠色智能裝備的改造升級,更新淘汰一批低端落后裝備和生產線,減少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排放。以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改造、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組織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創新高地
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市級重大專項政策實施,出臺支持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的專項行動方案,推進“芯、屏、核”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攻關,加強MEMS傳感器技術研發,突破智能移動終端基礎元器件、關鍵材料、先進工藝技術瓶頸,進一步提升系統集成水平。全面提升產業鏈創新水平。支持mini LED顯示、micro LED顯示、激光顯示、柔性顯示、3D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
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網絡。爭取創建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打造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創新平臺。以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為培育庫,系統提升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建設,爭取培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創新聯合體,構建以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保障的技術協同攻關機制。支持創新聯合體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制定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技術開放共享,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
培育一批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機構。加快檢測能力建設,加強關鍵性、前瞻性、戰略性質量技術攻關,培育和認定一批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機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強標準化和科技創新互動,瞄準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推進專利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能力,積極申報國家和省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積極培育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話語權。
(四)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
聚焦龍頭企業打造,支持做優做強。實施領航企業培育計劃,支持鏈主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引導企業依托“互聯網+”戰略和“雙向開放戰略”,深度嵌入全球貿易網絡和創新網絡,加快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同時,積極引進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工藝、先進封測、半導體設備、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
聚焦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專精特新。完善“倍增計劃”企業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實行差別化扶持,引導資源向高質量發展的倍增企業精準配置。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引導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
聚焦產業生態優化,推動融合創新。以培育和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為重要抓手,持續實施大中小融通創新“攜手行動”,鼓勵大企業建立開放式創新平臺,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舉辦大中小企業創新融通活動,通過大企業發布創新需求,促進大企業與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對接,發揮大中小企業各自在人才、資金、設備、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共同開展技術和產品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