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標不治本 “漲價治堵”并不能解決停車難
2016年07月19日 11:02:38來源:金羊網點擊量:28937
導讀“漲價治堵”等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車輛增加的速度,但每年機動車的擁有量仍在不斷上漲,而城市停車位的數量顯然跟不了。“粥少僧多”造成亂停車問題越來越嚴重,進而使停車難難上加難。經濟杠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停車難,但治標不治本,停車難問題哦要解決沒那么容易。
【中國安防展覽網 視點跟蹤】停車難幾乎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問題,尤其在城市的老城區,街道窄、空間小更加劇了停車難的矛盾。近幾年,私家車數量顯著增長,而與之相對的城市停車場地卻難以在短期內拓展,不論是街道、單位或是小區停車位數量總是難以追上私家車的增長速度。這導致停車位價格水漲船高,社會矛盾顯現。面對此情況,地方政府通過限牌等政策希望能將此情況有所改善,然而事實并不然。
2014年8月,廣東城區停車費全面上漲;2015年8月,廣州市放開居民小區停車價格,小區停車費用也出現普遍猛漲。關于停車費和停車位的矛盾現實,并未因為時間流逝而被公眾普遍接受。7月13日,有關機構一份《廣州靜態交通調查報告》稱,2015年廣州人停車一共花了250億元,車主人均每月支出近900元。與此同時,廣州當前停車位缺口達150萬個,相當于十部車爭三個停車位。
兩年前的停車費大漲價,背后的理由是“漲價治堵”,即使聽證會通過了,這一做法在當初也是爭議重重的。過去這兩年,即使有限牌政策輔助,廣州馬路擁堵卻是一年比一年嚴重。所謂停車費能起到經濟杠桿作用的“理論”宣告破產。遺憾的是,有關部門從未對此進行檢討,未對政策及時修補,更勿論“上漲停車費”與“反饋公共交通”之間的美好設想了。
遺憾的是,“市場化”的理論繼續刮到小區停車位里。面對公眾的剛需,價格監督部門全盤退出。失去制衡的開發商,借政策之風一舉將收費推向新高。由于業主自治組織在大部分小區是缺失的,業主與開發商的博弈機制沒有建立。在車多位少的情況下,小區車位所謂的市場化競爭完全不存在,但市場化價格標準卻搶先種下。業主成本負擔的增加,不可能換來服務質量的實質提高,甚至還造成部分“精英”業主把平民業主擠出車位租用權的情況。
從調查還可以看到,越秀區與天河區分別以76.6%和67.6%的比例被評為難停車的兩個區。這意味著提高停車費直接的結果,只是提高物業企業的收益。由于總有部分人群是不得不開車到某些場所,比如大醫院、大型購物中心、大型景區,以至于需求相對供給呈壓倒性狀況。即使是全國貴水平的停車費,在這些區域也不可能起到遏制車流的作用。
從某種角度來看,停車位越緊張,對支持市場化高收費政策就越有利。因為只要資源匱乏,就會導致競爭加劇。獲得資源的方法,必然助推頂格收費、亂收費和亂停車。但這種表面上的市場自由選擇,其實是在一個巨大困境背景下產生的。這個背景包括了公共性停車位缺乏、公交接駁的弱化、地鐵載客能力趨極限、線網單薄及速度低等問題。公共交通及規劃配套的滯后與欠賬,后轉嫁給市場埋單,也就是公眾來支付了。
只要建設純停車場無利可圖,不能通過相關商業物業來交叉補償,即使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也不可能催生便民停車場。相反,提高停車費反而能讓商家獲益,還讓有關部門間接獲利。有關部門有怎么可能更有動力去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呢?于是,這十余年公眾看過無數個版本的“未來廣州要建幾十萬個停車場”,而新說法是要建60萬個,公眾真能期待嗎?
“粥少僧多”造成亂停車問題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客觀上,車輛停放空間確實有限,車主不得已擠占公共道路。還有一部分則是主觀上車主為了圖省事,就不愿多走幾步把車停到停車場,寧可侵占公共空間。
“漲價治堵”等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車輛增加的速度,但每年機動車的擁有量仍在不斷上漲,而城市停車位的數量顯然跟不了。“粥少僧多”造成亂停車問題越來越嚴重,進而使停車難難上加難。經濟杠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停車難,但治標不治本,停車難問題哦要解決沒那么容易。
(原標題:解決停車難問題,不能只寄望經濟杠桿)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