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術主導我國水利信息化方向
2012年10月30日 14:45:38來源:賽迪網點擊量:2622
導讀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作為重要技術手段,為水利行業信息管理的標準化、網絡化、空間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伴隨GIS普適化進程的發展,水利行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契機。在水利信息化系統建設中,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系統構建的框架,是輔助決策的工具,是成果展示的平臺。國內水利行業應用GIS技術始于90年代初期,大致經歷了認識了解、初步應用和結合GIS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三個階段。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作為重要技術手段,為水利行業信息管理的標準化、網絡化、空間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伴隨GIS普適化進程的發展,水利行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契機。在水利信息化系統建設中,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系統構建的框架,是輔助決策的工具,是成果展示的平臺。國內水利行業應用GIS技術始于90年代初期,大致經歷了認識了解、初步應用和結合GIS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三個階段。
水利信息化成為政府主導政策前沿
國家對水利的發展向來重視,*主席在今年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這些業務都對空間數據有著天然的需求,GIS技術是不可或缺的。水利部十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建設水利信息系統時,要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框架。”
早接觸GIS技術的主要是一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當時的應用只注重數據的可視化,主要發揮它的查詢、檢索和空間顯示功能,即只發揮了GIS的低層次的功能。近年來,隨著GIS在水利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應用層次也逐漸深入,一些部門將它作為分析、決策、模擬甚至預測的工具,其社會經濟效益也比較明顯地顯示了出來。
GIS普適化為我國水利發展帶來新方向
隨著云技術、移動技術、三維技術、影像技術以及遙感與GIS一體化技術的發展,GIS普適化愈加凸顯,Esri通過ArcGIS平臺“云端化、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簡捷化”的五大技術特征全力推進水利行業發展。GIS在水利行業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防汛抗旱決策支持、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水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監測、流域規劃、水利設施管理、水利工程規劃、農田水利等多個方面。
水利空間數據具有海量、多源、多級、多維度、多專題、多時態的特點,如何管理并大化數據應用價值,是水利部門工作的一大難點。如利用ArcGIS提供的先進建模工具,建立完整統一的水利數據模型,可有效地滿足水利數據管理維護的便捷性和應用的靈活性。ArcGIS全面支撐著各類水利應用系統,其提供的專業數據模型已廣泛應用于水利普查工作中。通過該模型可以輕松地表示和維護普查對象之間的空間關系;可進行上下游的追蹤分析;可實現數據增量更新,極大地減少了數據質量檢查的工作,縮短了空間數據更新的時間。
ArcGIS在我國水利行業的應用已經頗具規模,在許多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監測、水環境監測評估、水文地質、農田灌溉、水利工程規劃等項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產生很大影響,在我國的水利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作為分析、預測、決策、模擬的工具,ArcGIS在我國的水利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GIS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逐漸被大家所認識。
地理信息系統助力防汛工作
水利行業信息化的建設為開展有效的防汛工作提供了保障。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僅洪澇災害在近幾年造成的損失就高達每年平均2000億元左右。國家和各級政府對防洪減災十分重視,不少流域先后都建設了防洪決策支持系統,在GIS技術和先進的通訊手段的支持下,進行洪水預報、調度、災害損失評估、減災措施和水利工程效益分析等,并向災民避險遷安、搶險和救災物資輸送佳路線等更進一步的應用發展。
Esri公司積極參與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建設,ArcGIS作為基礎支撐平臺,在實現各地防汛抗旱指揮實時決策會商,構建各級防汛抗旱綜合數據庫,搭建各級水利數據中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基于該工程開發的水情應用、防洪調度、抗旱管理等業務應用系統,顯著提高了各級防汛抗旱部門信息服務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