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春季招聘季,人工智能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就業熱度。多地招聘會現場,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研發等崗位成為熱門。算法工程師崗位供需兩旺,招聘量同比增長顯著。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420.2萬家。就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63.4萬余家、33.5萬余家和33萬余家,這無疑對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旺盛。
而這一輪人工智能人才爭奪戰背后,折射出產業發展的深層次變革。
從細分領域來看,復合型崗位呈現爆發式增長,要求從業者既精通算法模型,又具備垂直行業know-how。獵聘網數據顯示,具備3-5年經驗的AI人才平均年薪已達45萬元,資深大模型訓練師崗位年薪突破百萬,人才爭奪漸趨白熱化。
產業升級催生新型人才結構矛盾。智聯招聘調研顯示,算法研究員等高端崗位存在30%以上的人才缺口,而基礎數據處理崗位卻出現供過于求現象。這種結構性失衡倒逼人才培養體系革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已開設"AI+X"交叉學科項目,華為、商湯科技等企業則與職校共建實訓基地,定向培養工業質檢算法工程師等緊缺工種。
政策驅動下,產教融合步入快車道。教育部新增22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專業備案,北京中關村等科技園區打造"人才飛地",為AI人才提供住房補貼、項目孵化等配套支持。值得關注的是,具備海外研發經歷的歸國人才占比提升至18%,帶來Transformer架構優化、多模態大模型等前沿技術轉移。
不過,行業高速發展也伴隨風險隱憂。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分析指出,涉及數據安全合規案件占比達37.6%,主要集中在用戶隱私保護、訓練數據侵權等領域。頭部企業紛紛設立AI倫理委員會,要求算法工程師參加《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專項培訓,騰訊、字節跳動等企業已將數據合規納入KPI考核體系。
全球技術競速背景下,人才培養正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啟動"星火計劃",重點培養具備芯片級優化能力的全棧工程師。行業專家預測,隨著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新技術突破,2025年將催生AI
機器人訓練師、神經接口開發工程師等新興職業,人才能力標準將向"軟硬協同"方向進化。這場人才供給側改革,正成為撬動中國AI產業躍遷的關鍵支點。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