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本站速遞】在剛剛過去的一周里(2025年2月24日-2025年3月2日),智慧城市領域有哪些新動態?發生了哪些要聞?小編在文中做了整理,一文幫您快速瀏覽。
國務院國資委部署深化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會,總結人工智能發展成效并部署下一步工作。會議強調,央企需抓住戰略窗口期,強化科技創新,攻關大模型,推動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夯實算力基座,突破數據難題。會議要求,將人工智能發展納入“十五五”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優化人才引育,打造科技領軍企業。會上發布了“AI+”專項行動實施要點,啟動高價值場景建設專項工作,4家央企分享了最新進展和建議。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數字住建建設推進會在重慶召開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重慶召開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數字住建建設推進會。會議指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會議強調,要強化責任落實,加快推進數字住建建設,不斷提升工作質效。要統籌好“新城建”和數字住建,協同推進“新城建”重點任務與數字住建整體工作,科學處理試點與全局的關系。要融合夯實數字底座,扎實推進“新城建”建設,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利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推動數據賦能。要注重科技創新,不斷推動技術迭代升級,解決不同數據格式間聯通問題,打通各環節的協同應用。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推進數字住建標準國際化。要強化保障,積極謀劃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推動將其納入“十五五”規劃中,爭取資金支持。
中國信通院發布《數字信任發展報告(2025年)》
2月25日,2024Web3.0創新大賽暨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副總工程師閆樹發布并解讀《數字信任發展報告(2025年)》。數字信任是指在數字世界中,通過人際、制度、技術等一系列組合手段,在個人、組織等主體間構造穩定預期的能力。中國信通院依托前期的深厚研究,提出數字信任總體架構的三層體系,介紹了數字信任技術的產業發展現狀及在通信、金融、工業等場景應用新模式,并展望了下一步發展趨勢。
國家數據局負責同志主持召開“十五五”數字中國規劃座談會
2月27日,國家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竹林于湖北省武漢市主持召開 “十五五” 數字中國規劃編制座談會,廣泛聽取地方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對數字中國建設目標與任務的意見建議。
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2024年我國手機出口量八年后首度增長
據中國機電商會消息,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我國手機出口8.14億部,同比增長1.5%,這也是2015年出口13.43億部頂峰后連降八年的首度回正,并連續第三年保持在8億部之上。手機出口額同比下降3.1%至1343.6億美元,占我貨物出口總額的3.8%,較2018年最高值的5.7%已明顯下滑。
兩部門: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數字化建設,根據自身實際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逐步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水平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夯實數據基礎。銀行保險機構要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統計數據管理制度,落實綠色金融統計制度等要求,完善內部數據收集、審核、報送等流程,進一步提高綠色金融統計數據的規范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加強數據治理,強化對數據質量的內部檢查和審計監督,堅決杜絕綠色金融數據瞞報、虛報等情況。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數字化建設,根據自身實際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逐步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水平。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自主站立控制技術取得新突破
近期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共同發布的一項算法技術,能夠使人形機器人從各種狀態下實現快速、穩定地站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龐江淼說,我們應該是全球第一個完成在可泛化地形、任意地形能夠站起來的算法。之前的這些工作基本是在固定的地形、固定的姿態,以固定的程序讓一個機器人站起來,但是我們是通過從交互中學習的技術,能夠讓它非常直接地在不同的場景、地形、姿勢下直接站起來。
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在10地啟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近日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支持天津、常州等10地深入開展車網互動、光儲充換、智能網聯等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