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僅在北京區域內,因安裝
攝像頭引發的鄰里糾紛案件就有10起。其中,9起案件被法院判定為侵犯隱私權,要求拆除攝像頭。
為了平衡隱私保護與公共安全,近日,《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布,明確禁止在旅館、飯店、學生宿舍、公共浴室等敏感區域的內部安裝圖像采集設備。
這一規定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嚴禁非法亂建攝像頭的要求,讓各地在接下來的具體實踐中有了更為精準的依據,將對遏制不同場景內攝像頭泛濫的亂象產生積極效果。
但擔憂也隨之而來:這些地方沒了攝像頭,那如何在保障隱私的同時確保安全?
哪類產品有替代優勢?
在《條例》引發廣泛討論的背景下,
傳感器產品備受業內人士關注,激光雷達作為其中一種傳感器種類多次被提及。
首先,激光雷達同樣可以提供人物和環境的感知信息,在功能上可以替代攝像頭在這些場所保障公共安全。
激光雷達的優勢有哪些?激光雷達是通過發射激光束來測量距離、構建三維環境模型無需依賴可見光,即便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也能正常工作。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夜間或者是惡劣天氣條件下,激光雷達也能更加精準地感知到行人與物體,這將極大地減少安防系統的誤報。
知名數據研究公司 Parks Associates 曾做過統計,安防系統誤報是家庭撤掉攝像頭的首要原因,62%的安防系統用戶在過去12個月中經歷過誤報,而在海外,報警誤報可能會面臨高達250美元的罰款。研究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安防系統用戶會因誤報而支付罰款,平均罰款金額為150美元,而激光雷達可有效減少這種情況。
最關鍵的是,與攝像頭不同的是,激光雷達不會捕捉人臉或其他生物特征等隱私信息,而是主要關注環境和物體的形狀、位置等特征。
這一特性使得激光雷達在保障安全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隱私,避免了攝像頭可能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與其他紅外線、光纖、視頻攝像頭等探測手段相比,激光雷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抗干擾性能強、可靠性高、分辨率強等特點,能夠起到精準檢測入侵目標、提前報警警戒等作用。”
此外,激光雷達還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除了適用于各類敏感區域的安防應用,還可用于智能交通、自動駕駛、地形測繪、機器人等領域,展現出其跨行業、跨領域的廣泛應用價值。未來隨著智慧城市、低空經濟、智能家居、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激光雷達的市場需求將有望持續增長。
激光雷達的行業應用
近年來,激光雷達在安防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
其除了具備實時監測人流與物體的功能外,還在隱私保護、復雜環境適應性和高精度探測等方面表現突出,這也促使了激光雷達成為傳統安防手段的重要補充,尤其在注重個人隱私保護的歐美國家深受歡迎。
如海外知名公司Beonic就通過與激光雷達龍頭企業禾賽科技合作,成功將激光雷達應用于機場人流量分析領域的安防解決方案中,為機場安全管理提供了安全、高效、精準的技術支持。
據了解,該套解決方案是通過整合來自攝像頭、激光雷達、WiFi、人流計數器、停車場和航班信息系統的數據,為機場提供了旅客從停車到登機的完整視圖,有效實現了機場在機場人群管理、機場登機口調度與優化、機場排隊與警報以及機場人員優化等層面的智慧運營。同時,這類定制化解決方案在交通樞紐、商場和體育場館等人流密集場所也非常適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協助管理方高效進行安防管理的同時,激光雷達完全不會捕捉并記錄人臉信息,在維護安全秩序、提供運營數據洞察的同時,將個人隱私保護貫徹到底。
此外,由于激光雷達具備著和前端攝像頭一樣的超強感知特性,其在物體和行人的感知方面比其他任何傳感器都更準確、可靠,這也體現在智慧工廠等其他靜態應用上。
據了解,在禾賽科技激光雷達的三維感知助力下,寶馬位于德國的智能工廠利用自動駕駛車輛調度系統(AVM) 技術,實現了新生產的車輛無需人工干預、即可自動完成從生產車間下線至總裝后處理區的全自動調度,從而省去了每輛新車下線到達目的地后工人需返回生產車間的繁瑣步驟。
寶馬最初將這項 AVM 技術應用于在德國丁戈爾芬工廠的寶馬 5 系和寶馬 7 系車型,現已擴展至其德國萊比錫工廠的寶馬 MINI Countryman 及更多寶馬車型,并已在寶馬歐洲三家智能工廠中成功應用。未來,該技術還將推廣至寶馬位于歐洲與北美的多個工廠。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在海外市場有相關應用,在中國,激光雷達的關注度也在逐漸升高。
有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安防領域激光雷達及其他雷達市場規模約為2.86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2%。2023年,安防領域激光雷達及其他雷達市場規模激增至13.68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78.32%,需求量翻了將近四倍。
眾所周知,成本價格是決定一個產品能否大規模普及的終極因素,在這方面,禾賽科技就通過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實現核心零部件自研,有力推動激光雷達成本在8年內下降99.5%,從以前的幾十萬元一臺,到千元級產品的發布,真正做到科技平權、高性價比,讓高性能3D激光雷達也能用于各類工業領域。
這一舉措不僅推動了激光雷達市場的快速發展,也為更多細分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安防巡檢這一細分賽道,激光雷達就是無人巡檢機器人的眼睛。以禾賽科技今年發布的JT系列產品為例,JT具備全球最廣的360°x187°超半球視野以及小巧的外形,具有極強的近距離探測能力,即使物體緊貼也能夠被有效探測,近距離感知完全無盲區,且通過全球首創的波形處理技術,能實現雨霧預警和噪點標記濾除,即使在雨霧、暴曬等惡劣環境下,也可滿足各類場景對于全天候感知的需求。
可以預見,隨著國內市場對于激光雷達需求的逐步增長,其也將在周界防護與入侵檢測、關鍵基礎設施運維、交通管理、人流監測、無人機探測與低空管控、工業機器人等相關應用場景大有可為。
結語
激光雷達不僅是智能駕駛的“安全氣囊”,同樣也是商業、安防等領域的“安全衛士”。《條例》的出臺雖然限制了不少區域的攝像頭的安裝,但這并不代表著這些區域應忽略安全防護,相反應該啟用新解決方案來替代。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持續下降,激光雷達以其卓越的功能特性和廣泛的應用場景,正在完善安防行業的未來,相信未來包括激光雷達在內的傳感器產品方案有望成為繼攝像頭之后保障隱私與安全的上乘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