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11月16日,以“科技賦能高水平安全 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的2024中國公共安全大會在合肥隆重開幕。
大會同期舉辦清華大學與英國拉夫堡大學城市安全韌性雙邊論壇、國際減災與應急管理研討會,以及國家安全、應急管理、檢測認證、消防安全、爆炸安全、航空安全、海洋安全、災害醫學、應急救援、人員防護、公共衛生、石油化工、災害事故調查、風險與韌性、礦業與地下工程、城市道路與地下空間安全、安全文化與應急科普、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維、減災與應急管理、社會安全、青年學術、安全產業等二十余場主題論壇/研討會,推動學術成果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探討產學研創新協同新路徑。
開幕式上,國際巨災科學平臺、安徽保險防災減損科創中心揭牌,發布了《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叢書》,并為“2023年度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頒獎。
在現場,知名企業家同場展示、共議合作,攜手推動公共安全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共同服務國家培育發展公共安全新質生產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其中,辰安科技區域副總經理曹詩嘉詳細介紹了公司在應急管理、城市安全等領域的發展成果,以及在安徽省形成的規模化產投生態。經過近20年來的不斷耕耘,辰安科技已形成了覆蓋應急管理、城市安全、消費者業務、消防安全、海外公共安全的完整產品體系,積極服務全國,業務已覆蓋國內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全國300余個省市縣級用戶提供了應急領域專業服務,海外業務覆蓋亞非拉及“一帶一路”沿線和兩翼國家。
公共安全是指通過檢測、監測、預警、防護和應急處理等手段,預防和減低各種突發事件、事故和災害,實現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國家、企業和家庭財產損失,減少社會和社區危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繼續就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作出戰略部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必須以更高的標準、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從事后被動應對向事前主動預防轉型,積極維護和塑造有利于發展的公共安全環境。
實現對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的有效治理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依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鞏固區域一體化發展質量
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入貫徹落實五中全會對公共安全的要求,要堅持底線思維、系統觀念、整體性推進。通過落實大城市基層網格組織,網格化聯合防控治理模式,實現基層政府、商業管理運營公司、社區居民“三位一體”的區域一體化基層防災減災體系。
以“綜合防災”為出發點,優化“風險管理”技術路徑
在綜合考慮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威脅的基礎上,構建大城市綜合防災減災制度體系。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措施制定——實施”四個環節,旨在實現防災的“關口前移”,從而避免或減少風險發展演變成為災害事件的機會。
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過程中,要堅持實施技防與人防兩手抓,才能有效化解公共安全問題風險。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相關數據信息優勢,通過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堅持從源頭上防范重大安全風險,把公共安全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要重視現代化的人力防控措施,通過成立公共安全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推進城市公共安全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提高公共安全應急反應能力與高水平決策能力。
公共安全是民眾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是社會和國家層面穩定發展的基石。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