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在成都召開
已有 899 人關注
- 創建時間:
- 2023-09-25
- 來源:
- 智慧城市網
9月24日上午,以“智能打造新優勢,創新釋放新動能”為主題,由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公路學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聯合主辦,西南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共同承辦,第十一屆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簡稱IBTC)在成都隆重開幕。


大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展示近年來重大工程建設,尤其是川渝地區各種復雜環境下的橋隧工程領域的建設成果與技術創新。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盧春房、張喜剛擔任主席。
參加大會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周緒紅、劉加平(西安)、繆昌文、楊華勇、王復明、田紅旗、鄧銘江、岳清瑞、徐建、張喜剛、杜修力、許唯臨、高宗余、劉加平(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賴遠明、翟婉明、何滿潮,在線參會的院士有崔俊芝、歐進萍、梁文灝、鄭健龍、李華軍、馮夏庭、李術才、朱合華、唐洪武,外籍院士有郝洪、吳智深、周志祥,10余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00余位行業主管部門、重點高校、企事業單位、國際組織、行業學會的領導及專家,現場參會人數達千人,線上觀看人次達10萬。
中國工程院三局局長高戰軍線上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學部主任、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盧春房,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楊丹參加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主持。
高戰軍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工程院作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承擔著建設國家工程科技高端智庫、促進我國工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學術活動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中國工程院支持開展高端學術活動,鼓勵優秀工程科技人才成長。國際橋隧大會長期由中國工程院牽頭主辦,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交流平臺。他希望,大會能夠一如既往地圍繞工程科技領域重大方向性、前沿性問題開展研討交流,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人才培養等重要作用,促進我國工程科技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推動我國工程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
盧春房在致辭中表示,大會自2012年首屆召開以來,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和重大橋隧工程,推動體系創新和技術進步。成都乃至川渝地區,是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橋隧工程建設的熱土,需工程創新提供動能。今年是大會舉辦十屆后首次落地蓉城,本屆大會將通過高質量學術報告、戰略性前沿課題研討、科技創新展、工程考察等方式,深入探討我國交通、水利、市政工程領域以橋隧為主干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展、創新技術和未來發展。

盧春房說,交通是國家重要基礎設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當前,我國綜合交通網突破600萬公里,總規模居世界前列,已是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橋隧工程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幾十年來,經過艱苦努力,橋隧技術總體水平已經處于世界前列。但我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尤其是在極端復雜環境下的重大橋隧工程建設,面臨著很多新的技術挑戰和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廣大橋隧工作者發揚創新精神,瞄準重大需求和關鍵技術挑戰,從規劃先行、標準引領以及工程建設、裝備研制、養護維修等方面重點發力,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推動橋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

楊丹表示,近年來,西南交大“橋隧人”主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1項,深度參與了川藏鐵路、港珠澳大橋等國家級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承擔了2023米的世界最大跨度懸索橋土耳其卡納恰萊大橋、香港將軍澳海灣大橋等重要科研項目,打破了多項國際技術封鎖,實現了關鍵技術的國產化與智能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作為共同依托單位參與申報的“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 “極端環境巖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西南交通大學為橋梁與隧道建設、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等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智力和科技支撐。
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是關注大型橋隧工程發展與技術創新的重要交流平臺。楊丹表示,學術交流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西南交通大學愿與各位學界同仁、行業企業一道,以此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對接國家交通強國戰略部署,持續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協同創新能力,共同加快推進工程科技創新,助力橋隧行業高質量發展。
大會主論壇隨后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張喜剛、田紅旗,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何滿潮,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同軍、新加坡陸路運輸管理局Lim Chia Yong Johnny分別做《超大跨拱橋建造實踐及創新》《長大橋梁安全長壽與健康運維的重大科技方向和任務》《大風環境下鐵路安全行車綜合防護體系》《高速列車-軌道-橋梁動力相互作用理論與工程應用》《隧道開挖補償法》《高鐵標準梁式橋技術創新與智能建造實踐——基于模數驅動、軸面協同理論》《TBM下穿新加坡樟宜機場2號跑道、滑行道及用預制垂直排水管處理的地層》等主旨報告,為業界分享了橋隧相關領域最前沿的科技觀點和發展戰略趨勢。
24日下午,大會聚焦艱險山區橋隧工程建設、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運維、隧道(洞)與地下工程建設運維、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海底隧道等五個主題舉行論壇,70余位專家學者分享了多地工程建設案例、創新技術和管理經驗。
9月25日,大會還將舉辦“復雜環境橋隧工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戰略研討會,針對嚴酷環境下路橋工程安全建造與長壽命保障、極端環境長大隧道與深埋地下工程建設和服役安全兩大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大會同期還組織了多條集自然景觀、大國工程、紅色教育為一體的工程考察路線,包括成都地鐵與地下空間工程,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及汶川地震紀念館,西南交通大學校園內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巖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高溫超導高速磁懸浮實驗工程樣車及試驗線等國家級平臺,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沿線重大鐵路、公路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及川藏公路博物館等。
作為中國乃至國際范圍內反映重大工程建設與技術創新的重要交流平臺,本屆大會是匯聚基礎設施領域相關院士等資深專家和中青年學者的一次盛會。大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廣大橋隧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加速了中青年學者的健康成長,發展壯大了行業研究隊伍,增強了以橋隧為主干的基礎設施相關領域的創新能力,對推動工程科技原始創新與核心技術突破、實現我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具有重要意義。